近日常常看見電視廣告,Ford i-Max以極其帥氣的姿態,甩尾進入畫面中央,搭配由城市琴人Daniel Powter所演唱的Free Loop(管不住的音符)輕快旋律,訴求「不同夢想,一同實現」的i-Max產品概念,相當成功的打響了這款台灣獨步販售的車型知名度。

利用既有的車型(Mazda 5)作研發,並結合亞太區Kinetic design團隊操刀,除了輕休旅RV功能,福特六和企圖營造出更為動感的產品特性,用以區隔市場,這輛由國人自行研發的i-Max,堪稱福特六和的年度大作。

 

Ford i-Max的外型只能用兩個字簡單形容:『漂亮』;由福特六和設計團隊主導,Ford亞太區Kinetic design團隊協助設計,讓i-Max的外型給人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;菱角分明的魚眼投射式頭燈開始,結合引擎蓋曲折的鈑型,大型蜂窩造型進氣壩更是一絕!而搭配上線條分明的鍍鉻水箱護罩,則是在凶猛形象中透露些許奢華質感;鏡頭往車側移動,前輪弧後的進氣飾孔,對於整個車側視覺感受有著畫龍點睛的跑格效果,充滿肌力的線條沿著進氣飾孔向後伸展,巧妙地結合後門滑軌,成為側邊一道俐落曲線;而誇大的輪弧臀型,正好為了Ford i-Max的動感跑格訴求做下最好詮釋。


視點轉至後方滑門,雖沒有像Mazda 5一般配上電動機構,但重量還算輕巧,操作也挺簡便,即便是女性車主亦可輕鬆操作開合,且開門滑至最後備有安全卡榫設計,不會因為疏忽而導致滑門往前滑動造成夾傷;車尾部分,延續車頭部份氣壩的設計風格,科技風味濃厚的大型銀底LED尾燈,無論聚焦或是安全識別程度皆相當優異;可以很明確地感受到福特六和刻意與所謂的『家庭溫馨、舒適駕乘』的產品調性做明顯區隔,以期網羅更多年輕族群車主的入主。

至於內裝,可以給的分數可就沒有外型設計上那麼高了。整個車室設計色調為現今較為流行的冷冽黑色調,但質感稍差的皮椅散熱性不佳,在台灣這樣的炎夏氣候很容易背濕一片,雖然貼心地設計了座椅獨立式扶手,但顧此失彼的設計結果卻讓駕駛座扶手剛好卡在排檔控制、以及中央置物杯架等等的操作範圍內,因此相當『卡手』。方向盤握感還不錯,且較一般國產車盤徑更小,頗有戰鬥味道。


儀表設計稍嫌老氣,昏暗的淡綠色顯示,即便是在夜間的識別度也讓人眼酸,改成橘色應該會有更佳的熱血效果吧?此外,i-Max在成本考量下國產內裝的通病還是無可避免,內裝無論是中控台或是門側飾版,塑膠感皆頗重。話說回來,i-Max內裝上倒也並非一無是處,靈活的座椅空間變化,以及適度調整後寬敞有加的第三排座椅,倒是讓整體空間運用加分不少,而類金屬飾版也為駕駛環境增添不少熱血氣息。

這次試駕的是頂級版本,配置了許多豪華配備,包括HID氣體放電頭燈、前後雙液晶螢幕(吸頂式)、方向盤音量鍵、恆溫空調系統、倒車攝影系統、天窗、十幅鋁圈、ABS、EBD、EBA與雙氣囊等等。  

Ford i-Max搭載的是旗下眾多車款共用的2.0L DOHC引擎,成熟度與耐用度自不在話下,照規格來看,最大148匹的馬力、19.2kgm的扭力,照理說應當如外觀般兇猛有加。


市區行進輕巧靈活,即使在壅塞的交通裡走走停停也堪稱輕鬆愜意,懸吊系統有如訴求風格般的一致,稍微偏硬的設定讓路感明顯回饋,但是柔韌的桶身阻尼卻並未讓整體跳動變得不適,即便經過像大漢橋路段的施工路面,也不會有多餘的彈跳產生。前進國道,開始加速之際,發現如果真要說出缺憾,那就是這顆四速手自排變速箱了!僅有四個區段的檔位,在高速國道行駛按照速限前進,因為齒比因素,而逼近3000轉的轉速,不僅造成過大噪音、且浪費油耗。


換行山路,由於保護引擎避免超轉損害,變速箱限制在3000rpm下方可退檔變換,即使手排模式下亦同,這麼做卻造成洽巧閃過引擎的最大輸出區域,導致在山路間蜿蜒行進時,發現強烈的力有未逮之感!不過,i-Max的懸吊與底盤表現倒是可圈可點,底盤鋼性甚優,雖然因為車型關係重心較高,造成彎道中重心偏移較為嚴重,但良好的懸吊設計以及剛性支撐,減緩了許多車身的側傾,雖然在幅度較為激烈的彎道中有些推頭,但整體動態穩定表現比起同級車款,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yqf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